top of page
Search

我該怎麼安排我的高中學程?

  • Writer: Lewis
    Lewis
  • Nov 29, 2019
  • 3 min read

Updated: Jun 29, 2021

在國際升學中,學生要為大學申請做準備的備審資料不只要全面性的展現自己,還需要考許多標準考試。

要在這四年中,培養自己成為一個獨特的個體所要耗費的工夫,其實是非常緊湊的。

我們將連續用兩篇文章來提供給學生一個方向,你該怎麼為大學做準備,先後順序是什麼?

第一篇我們將針對學術領域的學科來做探討,第二篇我們將著重在突顯個人特質。

這樣先後順序的安排也同時意味著,學術領域的表現,是學生應該所具備的基本門檻,而第二篇則是往上累加,如果你的目標是前25大,一定要細讀這兩篇文章。





由下而上的規劃

圖中的金字塔代表著學員的學涯四年規劃,由下而上。

如果你的目標是前25大,那爬到最頂端的AP/IB課程就會是必須的,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夠這樣做,因此我們在做規劃的時候,還是要依照每個人的能力下去做規劃。

雖然我們希望所有學員都能達到AP/IB的等級,但是9-12年級的規劃還是要看之前的基礎打得夠不夠紮實,如果能力真的無法修到AP/IB課程,至少盡可能的測試自己的極限往上攻。

現在我們逐一階層來分析。



在校GPA

通常在校的表現是衡量你在學校這個群體之中的相對位階,畢竟學校是一個群體,不可能所有人的GPA都只有1或2也不可能所有人都4,因此至少在這個群體之中,你能夠站在中間偏上,那麼你就有些相對優勢。

我們這裡所謂的中間偏上指的不是GPA的絕對數值而是相對的概念。

假設全校的平均GPA是2,那麼如果你的GPA是3.5以上,則就佔有相對優勢。但是如果所有人平均GPA都有3.5,那麼你的GPA就比較普通。

通常大學在審核在校成績的時候,為避免學校之間給定GPA的方式不同,都會用相對的概念,去衡量你在這所學校是不是佼佼者。


SAT/ACT考試

雖然在校GPA可以大略知道你在這個群體中是否突出,但是全世界這麼多國際學校,要跨群體去比較還是有難度,因此在校GPA是每個學生最基本要去鞏固的。

再來就是有一套標準衡量所有學生的模式,也就是SAT或是ACT考試。

除了在校GPA,SAT/ACT考試,是所有要申請(美國)國際大學最基本的兩樣東西,今天不管你考得好不好,就算SAT考的再差,還是比沒有考好,頂多是你進的學校在世界排名是幾位數的差別而已。

基本上要進前25大,SAT大約要1500以上,前50大,1450以上,前100大1350以上。


AP/IB課程

在申請大學時,大學審查委員會最看重的是學生的潛力跟企圖心,他們想知道學生是否能試圖挑戰自己,因此AP與IB課程就是讓學生來挑戰自己的一種表現,兩者的難度大致上都大約落在大一課程的成度,但先決條件是,學員已經很清楚自己的能力,是可以駕馭好前面三項,再來談AP與IB課程。

如果知道自己能力只能到SAT subject的考試,那麼你至少試圖把SAT subject的考試考得很理想,不要一昧追求AP/IB這種很挑戰性的課程,是會有反效果的,但是對於想以前25大為目標的學員,頂尖大學本來就想吸收好的學生,因此AP/IB課程是一種評量頂尖學生的方式,必須再次強調,並不是考了AP考試就代表你是好學生,在滿分5分之中,如果你只考了1分或是2分,哪也只是告訴他們你不夠優。


以上是在學術領域中,你該循序規劃的步驟:

在校GPA > SAT/ACT > SAT subject > AP/IB課程


但這樣就夠了嗎?

當然不是,因此我們會用第二篇「突顯個人」為主軸,來引導學生如何成為有別於其他競爭者的獨角獸。

 
 
 

Comments


Post: Blog2_Post

©2019 by PISIM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enter.

bottom of page